金年会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-IOS/安卓/手机APP下载

咖啡常识 分类>>

金年会app免费下载“魔都咖啡简史”︱“何以上海志在YUE读”系列讲座第二讲为你解读

2024-04-02 15:58:35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金年会sports若问咖啡在中国哪座城市的流行度最高,上海当仁不让。从近代开埠以来咖啡随着西方人来到上海,到今天坐拥数千家咖啡馆,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,咖啡与上海这座城市已经结下深厚的渊源。

  魔都咖啡史,其实是180年来上海人对咖啡的接纳史。从零散兴起的咖啡业,到年复一年蓬勃热闹的咖啡文化节。在方志、年鉴的记录中,我们看到中西方文化在这里邂逅与交融,感受到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,也照见这座城市海纳百川背后的文化自信。

  2024年3月23日下午,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“上海方志讲师团”和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(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)联合推出的“何以上海,志在YUE读”系列讲座第二讲在徐家汇书院三楼报告厅如期举行,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下属事业单位上海通志馆综合管理部副主任、上海方志讲师团讲师石梦洁做主题讲座“魔都咖啡简史”。

  1843年上海开埠后,西方人来到这里,为了保持自己的饮食习惯,自然而然地就带来了咖啡。

  在清末的报刊书籍中,“coffee”可谓是名目繁多。1819年发行的《华英字典》中,译名就是“咖啡”,这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咖啡译名。而在林则徐编译的《四洲志》里,就至少出现了“架非”“加非”“架飞”等三种译名。

  1866年,美国南浸信会的传教士高第丕的夫人在上海出版了私家食谱《造洋饭书》。这是较早介绍咖啡烹煮方式的书籍,书中将咖啡翻译成“磕肥”,也是在“coffee”在中国较早的译名之一。

  清末民国的文人也经常在诗词题咏里言及这种新鲜饮料。如光绪十三年(1887年)刊印的《申江百咏》,收录了一段竹枝词:“几家番馆掩朱扉,煨鸽牛排不厌肥。一客一盆凭大嚼,饱来随意饮高馡”。“馡”,是“香气”的意思,“高馡”二字可以说是翻译得十分精准了。民初“鸳蝴派”大家周瘦鹃,有《生查子》一阙,词中一句“更啜苦加非,绝似相思味”,端的是风情万种、柔肠千回。

  此外,我们还看到“珈琲”“茄菲”等等译名。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后,“coffee”这一舶来品才有了相对固定的译名——咖啡金年会app免费下载。

  起初,咖啡馆多为饭店、俱乐部等娱乐场所的一种附设,并不具备独立营业性质。营业性咖啡馆的大量出现是在1920年以后。如卡尔顿咖啡馆(Carlton cafe)、皇家咖啡(Royal Cafe)、沙利文咖啡馆(Chocolate Shop)、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(Tkachenko)、愚园路上的惠尔康咖啡室(Welcome Café)……开咖啡馆的大都为法、俄、意、日侨民,还有很多来上海避难的犹太人。这些咖啡馆主要集中在霞飞路(今淮海中路)、北四川路、汇山路(今霍山路)等区域。

  D.D’S,上海人叫“甜甜斯”或者“弟弟斯”。D.D’S有多个分店,最著名的要属霞飞路上的一家。当时的社会名流也常出入于此——杨杏佛和宋子文曾在这里谈政治;《大晚报》的编辑崔万秋在这里与田汉聊稿件;李富春和阳翰笙在此商榷创造社、太阳社和鲁迅合作。周海婴回忆,鲁迅去世后,许广平带他住在霞飞坊附近,他来过这里买现磨的咖啡粉。

  说起“沙利文”大家可能觉得陌生,但说起生产“光明牌”冷饮的国营上海益民食品四厂,一定就亲切了许多。上海益民食品四厂的前身之一,就是沙利文食品厂。“沙利文”咖啡馆共有东西两家,分别在南京路和静安寺路上。值得一提的是,美国著名左翼记者爱德加·斯诺(Edgar Snow)、《红星照耀中国》的作者,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海伦·福斯特(Helen Foster),就相识于东沙利文。

  20世纪40年代的汇山大戏院屋顶花园(东北望视角),这里当时被称为Roys Roof Garden Café,地址为57 wayside Road,也就是现今霍山路57号。此地是犹太难民主要的社交场所之一

  当时一些营业性的私家花园,如半淞园、愚园、申园等,也会提供咖啡等供客品尝,这是当时极为时髦的一项活动。

  咖啡馆多位于租界,远离政治权力中心。在战时上海,咖啡馆不仅仅是上海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,更为很多革命活动起到了特殊的掩护作用。

  尽管鲁迅先生总表示对咖啡不屑一顾,但其实他在日记里也多次提到去咖啡馆。鲁迅去得最多的,要数北四川路上的“公啡咖啡馆”(原名“公啡食物号”)。公啡咖啡馆是一幢坐西朝东三层砖木结构的沿街楼房,由日本人开设经营,楼下卖糖果、点心,二楼喝咖啡。

  1930年2月16日,“左联”筹备会(又称“上海新文学运动讨论会”)在公啡咖啡馆二楼召开,会上决定成立一个革命的文学团体——“左联”。据夏衍回忆,筹备会一般每周一次,几乎都在“公啡”二楼包间。1995年,公啡咖啡馆旧址因四川北路拓宽而拆除,2006年被设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。

  著名作家金宇澄的父亲是情报人员,他曾撰文回忆,父亲某夜与单线联系人被捕,多年后出狱,仍从事情报工作,联系人就在法国公园、D.D’S咖啡馆等地。
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有不少咖啡馆被迫歇业。到了改革开放后,来沪从事商务活动、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大量增加,给上海的西餐市场也带来无限生机,上海咖啡业逐渐恢复。

  2000年5月,美国咖啡连锁巨头——星巴克(Starbucks)进入上海,以其为代表的连锁咖啡馆迎来了蓬勃发展。随后,英国的咖世家(Costa)、中国香港地区的太平洋咖啡(Pacific)也纷纷进驻。

  今天,各具特色的小咖啡店,散落在大街小巷、商场楼宇,随处可见。而每年都热闹纷繁的“咖啡文化节”,更是让咖啡真正成为这座城市鲜亮生动的文化符号。

  本文由“何以上海 志在YUE读”品牌讲座第二场讲座内容整理而成。主要内容来源:

  原标题:《“咖啡市”是怎样诞生的?︱“何以上海,志在YUE读” 系列讲座第二讲为你解读》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搜索

网站地图